第213章 史从云的快乐生活-《五代河山风月》
第(3/3)页
这也是南方历来很难抵挡北方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往南打,越打后勤压力越小;南方往北打,越打后勤压力越大。
所以先修河道,让更多的船能和大军一起往北,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后勤压力,虽然还是远远比不上打南方的方便,但至少能减少很多工作量。
这次朝廷出动的各路兵马加起来会有十万左右。
主力五万左右,阻击侧翼北汉需要两万,坐镇澶州两万,加上随行节度使军队。
所以大家认为保守估计也需要在河北征发二十五万民夫和州兵为大军保障后勤。
李谷则认为需要四十万,还需要预备队。
李谷的话很有说服力,他搞后勤经验丰富,高平、淮南、南平、武平几场大战都是李谷负责后勤供给。
所以他提出自己的专业见解:河北的河道太窄,水运并不完全可靠,主力还是要人和牲畜。
李谷还举例,万一一艘大船出事堵塞河道,根本不可能像淮河、长江水域那样有数里宽阔的河面让你错开船,而是会直接堵死。
这时候就需要预备队抢救,否则可能影响前方大战,水运要想不堵就只有让船直接进渤海,那样依旧很难,要从海边补给大军,还是需要大量人和驮畜。
所以不管怎么考虑,他都觉得要想不出意外,只有完全排除水运影响,只考虑人力和畜力。
李谷说得有道理,但说法也极端了些。
众人慎重思考之后,也觉得李谷所言有理。
最终又经过商议,史从云敲定应该征发至少三十万民夫、州兵保证大军供给。
同时在开战前半年征发十万人左右,趁着开战之前赶紧抢修拓宽河北的河道,以让大船能进入渤海北上,或者从河道北上,减轻战时后勤压力。
至于疏通水道这事谁去办,众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韩通。
这头十天的商议就让史从云有些心惊胆战,心惊的是战争的消耗。
这就是史从云所担心的消耗性战争,这和打南方是完全不同的。
这还只是打河北北部,至少这里还有很多农田,还有不少百姓,每年产粮因为几十年战乱已经开始比不上江南、蜀地等,但依旧不少。
如果能一切顺利百战百胜的打下来,那也是有赚头的。
而像汉朝那样翻越燕山,深入草原大漠发起攻击,更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财粮食,人力物力。
这其实是史从云最担忧的,这场战不只有打不打得过的担忧,还有现在的大周耗不耗得起的担忧,毕竟当下大周只能算稍微大一点的割据政权而已。
当初后晋末帝不少人骂他盘剥百姓,不得民心,其实他也有苦,凭借自己那点小小的地盘对抗庞大的辽国,不盘剥直接完蛋,但盘剥又失去民心,完全形成恶性循环。
战争上是互有胜负,但晋朝完全耗不起。
契丹一次南下失利可以来第二次,第二次没讨好接着来第三此,反正他们可以输,但晋朝输不起,最终辽国攻入大梁城,灭了后晋。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一两场就决定最终胜负的,虽然历史书上只会记最关键的那几场。
辽国与后晋并非是军事上的差距,后晋和辽国打虽然处于守势,损失更大些,但也是互有胜负。
差距在两个国家地盘,人口,综合国力上,庞大统一的辽国可以慢慢耗,但割据一方,没有统一中国的后晋根本耗不起。
史从云最怕的就是大周会陷入后晋那样的困境。
一旦辽国高层下定决心要与他们死磕到底,那周朝也只能被动跟着死磕,什么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吴越这些就在他们卧榻之侧的割据政权将无力顾及。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仗必须要打,决心已定就要全力以赴,力求最好,他已经没法去想之后的事情了,只能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史从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焦虑过。
辽国
作为史大帅的心头大患,辽国并不简单,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帝国,对亚洲游牧民族而言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往游牧民族有汉化,不过都是南下之后开始汉化,汉化之后慢慢就向农耕民族转变,慢慢的他们多数都叫汉人了。
而草原上的匈奴、鲜卑之类的游牧民族中没有南下的是部落联盟制度,各个部落联合起来的松散组织,制度也原始,根本不是帝国,各部直接关系松散,无法协调调度。
但辽朝是在草原上推行汉化改革,依仗唐末战乱往北避祸的汉人,把中原的帝国制度搬到了草原之上。
所以我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游牧帝国,从这时起,草原上开始有了帝国,对后来他们治下众多游牧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蒙古部族原本就是辽国治下的。
帝国制度下的游牧民族有他们原本的机动优势,又有了中原帝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战争韧性,不是之前草原上的部落联盟可以比的,这是一次非常巨大的制度进步,也是辽国强大的根本。
最终辽国国祚二百多年而亡,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没有外敌,最大的外敌北宋与他们和解。没有压力就开始内部腐化,最终变得不堪一击。
其实历史上很多强大帝国的败亡差不多都是这样,一旦以稳固可行的制度为基础团结起来,外部已经非常难打败他们,只有内部的腐化是最致命的。
,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