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爷孙间的和谐发展-《大明皇长孙!》
            
            
            
                
    第(2/3)页
    不过水泥配方当然也不是白给,每一个工厂群英商会这边都会因为提供水泥配方的关系,从未占据一定的干股。
    而在大明。
    如果一个商人想要开办工厂,是需要得到官府的批文的。
    水泥配方你随便你可以有,但官府的批文这也就代表着你必须把干股交给群英商会。
    现在的群英商会,其实已经跟皇家私人商会没有了什么区别。
    或者说目前都算是规划到皇宫内帑之中了。
    从前世的话来说,这边是相当于皇室的私人财产。
    而现在对于很多皇室子孙的供养,正由朝廷户部,开始逐渐的向着内帑来转移。
    像是正阳大道的两侧的商铺,就属于皇室的私人财产了。
    每年收取的租金,都是归纳到内帑中去。
    这也省去了皇帝跟户部去争银子的情况。
    而户部现在的钱粮,完全可以全部用作大明之内,而不是皇帝本人挪用。
    相当于是公款。
    对于款项的公私分明,朱英深知这其中的利害性,虽然他现在不好跟老爷子挑明,但已经开始逐渐的去改变老爷子动用户部钱财的习惯。
    对于这一点,其实朱元章也很是配合。
    现在内帑里的钱财多到朱元章都有一种花不完的感觉了。
    不仅仅是宝钞,资产更是数以剧增。
    要知道所有群英商会相关的产业,目前所有的地契文书,都已经开始转移到宫中。
    为此还专门腾出了一个地方,用来放置这些属于皇室的地契库房。
    穷了差不多一辈子的朱元章,每天处理政务之余,便就是到这库房来散散步。
    每当进去逛了一圈后,朱元章出来的时候都是笑得合不拢嘴。
    先前说是坐享天下,可当家就知柴米油盐。
    大明一直都是靠着印刷宝钞进行过渡,收入跟支出完全不是正比。
    否则也就不会传出凤阳花鼓那等话了。
    连自家家乡都富裕不起来,这也是朱元章一直以来的心病。
    这天晚间就膳的时候,朱元章说道:“大孙呐,咱是凤阳人,自小就是在凤阳出身,如今咱是手里头有钱了,可那些凤阳的乡亲们还在穷苦度日。”
    “你可是看看有什么法子,让咱老家也跟着好过活一点,不说人人富裕,至少能吃口饱饭。”
    朱元章对于老家凤阳还是很有感情的。
    当初他手里没兵,便只能回老家招兵,最早的五百人,包括大明开国的二十四名将,便都是出身凤阳。
    从这方面来说,好像凤阳出了许多的人才。
    然而实际上才能和机会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这天下比凤阳有才能的地方多了去了,只是机会到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大将名臣。
    不然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埋没在每日温饱,田间劳作之中。
    连下一顿饭食都不知在哪里的人,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这天下大势。
    朱元章对于老家凤阳是有些愧疚的。
    虽说凤阳花鼓的事情让朱元章有些伤心,但说起来自己也确实没让凤阳好起来。
    本想着迁都过去,现在却也只能是作罢。
    如今日子红火起来了,朱元章便生出了许多想法,不过在此之前,自当是找大孙取经。
    听到这话,朱英点点头回道:“爷爷放心,孙儿自当是晓得,凤阳的地方不错,不说有很大的发展,但推动一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件事便就交由孙儿去办吧。”
    听闻此言,朱元章高兴点头。
    发展一个地方,对于朱英来说当然不算什么难题。
    最为简单的方式,便就是招商引资了。
    只需要让群英商会把开设工厂的选址定在凤阳,然后便是实行一定的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商人前来,大量百姓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事情就算是给办妥了。
    “咱听说,军事学院那边,第一批的弟子快要结业了。”
    待晚膳过后歇息之余,朱元章随口问道。
    对于大明军事学院,朱元章一直比较关心,或者说涉及到兵权的一些变化,朱元章就从来没说不上心的时候。
    朱英回道:“再过几天就是十月初一,便也是这些学员结业的日子。”
    朱元章想了想问道:“大孙是准备将这些学子都安排到卫所之中吗。”
    第(2/3)页